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聚焦东软
【系部】 让教师“入圈子” ,让产教融合在东软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学院数字艺术系研究中心调查纪实
2018年8月22日 :品牌发展部

前言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2016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大部分普通本科走向了转型之路。而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作为应用技术大学,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应用型的道路上。学院在TOPCARES—CDIO[①](下简称“T-C”)教育教学改革的行程中逐渐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随着学院T-C3.0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革新,在学院全面加强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投入实践教学保障的支持下,学院数字艺术系为加强数字艺术产交融下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培养,数字艺术系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学院品牌经营部本次走访了学院数字艺术系多个研究中心,经一系列访问调查,我们发现,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让教学组织结构在空间上发生了改变,更是让教师、学生、企业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教师的发展更加全面,学生的能力更符合市场发展方向,师生凝聚在一起生机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旅程。

研究中心的成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们办教育,一个老师,如果几年甚至十几年只在学校上课教书,那必定是教不好同学们的,因为外面的世界在飞速地发生改变,行业也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老师如果一成不变,不了解‘行情’,不进入到企业,怎么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呢?”这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应辉教授常给老师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张院长多次在学院各大会议上强调:“当下社会是一个发展与融合的社会,在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变革’,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与时俱进,我们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不能只是上课的老师,一定要让我们的老师‘入圈子’,进入到我们的行业中,将教学与产业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

在学院“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背景下,学院加快了“产教融合”的步伐,陆续与INFOR、思科、奇虎360、北京其欣然科技有限公司、力方国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物语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结盟,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此外,学院与都江堰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开展多领域合作,共同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及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在如此背景及环境下,集教学、科研、实验、项目、师资培养于一体的研究中心诞生了。学院数字艺术系目前共设立了13个研究中心,分别为: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工业设计研究中心、文创产品研究中心、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研究中心、动画创作研究中心、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数字雕塑研究中心、插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创作中心、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影视后期制作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虽然主打专业方向不同,但他们并不完全独立,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加强学科专业联动、深入协同合作,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人才实训、教师提升、科研项目培育和孵化链条。

研究中心的诞生改变了“我们”

“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重组了教师作业空间,更从根本使人发生了改变,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组织方式。”学院数字艺术系党总支书记李成家如是说。在对李书记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数字艺术系研究中心的成立对内、对外都产生了一系列改变。

对内部来讲,一是空间的改变。2018年初,为加强系部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系部特色文化,营造更好的办公环境,学院为各系部重新设立独立办公楼,在空间上,为研究中心提供了更多资源。目前老师们的办公空间由以前的大办公室变成了现在以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独立办公室,每个研究中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区域,每个研究中心约有5-8名老师,数艺系全部的专业老师被全部分配到了13个研究中心。李书记在访谈中提到,“这就意味我们为老师间的共同交流做好了空间准备,这是我们对内的一个重大改变,也是发展产教融合非常关键的一步。”

二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研究中心是教学、科研、实验、项目一体化的组织,每个研究中心都有明确的科研要求、课题要求,以及一至两个产学项目,这就意味着研究中心既是教研室,也是工作室,还是实验室。老师们通过产学项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项目完全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老师们通过研究中心的工作室,让学生更直接地加入到与企业的交流与生产中,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资源,也更加完善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教师行为的改变。在访谈中,李书记讲到:“过去,我们的老师都在自己那个一两平米的办公位上做自己的事情,课程任务也重,老师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老师们在研究中心聚在一起,每天一起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课题、共同的科研,带着共同的一批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一方面提升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组织;另一方面老师们在共事的过程中将产生更多思想的碰撞,为我们的教学、科研、产教融合带来更多新思想、新成果,产生更多新的突破。”

四是学风的改变。随着研究中心项目的开展,对全系乃至全院学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同学以加入到"工作室"做项目、做研究而自豪。研究中心定期开展的课后培训,吸引了一大批想要在专业上精进的同学,经常在深夜里还能看到各个研究中心热火朝天的场景。“我好不容易从垃圾框里面翻出老师的废弃画作,留下来慢慢练。”刻光工作室的一位同学说。此外,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专素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艺术创作中心在今年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新媒体创意活动,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动画创作研究中心也计划利用小学期的时间,带领学生到老人院给老人画像,这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对外来看,一是功能的改变。研究中心功能更多样化,相对于以前的教研室、实验室来说,研究中心下的工作室成为根据社会需求的独立对外作业的机构,与企业、行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师生提供更多独立产出的机会。二是评价体系的改变。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以师生互评为主。而现在,通过与企业的融合,企业参与到了对师生的评价当中,企业以行业标准,甚至更高标准对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提出更高要求,由此直接促进了师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整合专业资源 让研究中心职能最大化

“研究中心不是以前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该在它上面一层,教学团队下来之后才是研究中心。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构成里面就需要有多个单元群的老师,所以说我们基于这样的方式,成立了研究中心。实际上还是瞄准专业服务的。不是把教学团队改成研究中心这样的一个简单拆分,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基于老师们的专业能力体系,做出了成立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决定。”数艺系主任张兵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

在与张兵主任的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数艺系基于研究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初步设定了四大职能。

一是完善教师服务,提升教师未来发展。服务和发展的落地首先就是解决了老师办公环境的问题。通过扩大办公环境,成立研究中心,老师们的办公空间既“分散”又“融合”了。“分散”是研究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的分散,专业教师主要在研究中心办公,素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同时,数字艺术系将素质教师重组,设立了5个系内行政助理岗位,分别为国际合作助理、产教融合助理、教学质量助理、学科竞赛助理、科研助理,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系部发展事务,培养后备管理干部,由专业教师和素质教师竞聘选拔;同时选拔学生团队组建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事务服务团队,加上素质教育战线的分团委、学生会、以及系国合助理团队,共同组成了数字艺术系综合服务中心,在系领导的管理和带领下,为系上各教学团队、研究中心的国际合作、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服务。“融合”是指相近专业的老师被融合到了同一研究中心,在教学、科研及产学项目方面让专业老师更加融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研究中心最大的职能是对教师未来的发展服务。研究中心的建立也对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中心,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们不再只是老师,还是工作室的管理者、领导者,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老师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企业,把企业的项目融合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们根据企业的要求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企业的评价,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研究中心,教师的科研要求也更高了,学院数字艺术系对每个研究中心都下达了具体的科研要求,每位老师都将参与到具体的科研中。由此,教师们在教学、项目、科研等方面都将有进一步的提升,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加强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我们的“产教融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上。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牢牢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学院数字艺术系成立研究中心最重要的目的。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专业教学实力的关键,研究中心下的工作室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与企业积极探索开发和改造专业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施产学结合,共同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目前正与其卡通、力方国际、海诺优创等校企合作企业共建专业课程10余门,已进行教材研发4部。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提高专业教学实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大多传统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弱化,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应用型大学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依靠教育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从闭门造车向开放办学转变,形成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研究中心便是学院加强产教融合的重要阵地,学院研究中心在实施产教融合时,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为专业服务,提升专业教学实力,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进行行业研究,进而再反作用于专业建设。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学院产教融合的发展,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从而增强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实力。

四是强化专业精品意识,打造专业特色品牌。产教融合是打响学院品牌及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的一步,而打造专业品牌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的关键。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学院师生的作品及成果真正面向市场、推进行业,是打造专业品牌的直接方式。以学院“东软&其卡通创新实验班”为例,学院数字艺术系与北京其欣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东软&其卡通创新实验班”,学院师生直接参与到了其欣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动画大电影、动画TV剧的制作当中。前不久,由学院师生主力参与制作的动画TV剧集《疯了,桂宝!》正式上线,上线三分钟,播放量达100万,电视台首播当天收视率荣登卡酷少儿卫视全日总榜第1名。此外,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数字艺术系各研究中心目前与如都江堰市新闻中心、都江堰市电视台、市文广新局、青都局、市经科信局等单位有较为深度的合作。

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更加提升了学院师生的获得感,也为学院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树立了信心。学院数字艺术系根据自身优势,紧跟市场发展,以此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打造出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等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品牌专业。企业的肯定、社会的认可、市场的好评不仅将学院的品牌进行了有效地推广,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学院走强化精品专业,打造特色品牌的专业建设路子。

“想通过项目来锻炼学生”

“我们的工作室主要是针对影制和数媒的同学们,采用招新淘汰制,希望年级高一点的同学们能够带动低年级的同学们。并且我们的项目都是希望以同学们为主导,老师们来辅助辅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实际的感受到商业项目与平时教学项目不一样的地方。”艺术创作中心负责人乔付军老师告诉我们,“工作室目前除了让学生参与项目之外,也会让学生和企业直接接触沟通,这样也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全视觉工作室现在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设计类,包括网页界面的设计,一些VI设计,企业印刷品的设计;第二是新媒体方向,我们有自己的公众号”大游搞头“,现在的公众号我们有创新一个新板块,搞讲堂,希望能够请到更多的老师或者是学姐学长们给我们同学们分享更多有意义的东西,除了自己的公众号之外,我们的同学们还在负责青都局公众号的素材采集;第三部分就是视频的拍摄,我们更加注重于短视频,学生微视频等。”乔付军老师在介绍研究中心工作室时指出,工作室的方向规划,都是基于工作室同学们的专业方向而定,希望同学们能在具体的项目中得到锻炼,提升的实际应用能力,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个沉淀。

目前,全视觉工作室跟四川广德有限公司、简轩家具、青都局等都有较为深入的合作。乔付军老师表示,全视觉工作室除了希望给学生一个实际参与的平台之外,也希望能够给老师们一个平台去梳理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教学有个完整的规划。工作室也会不定期地请到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来为学弟学妹做讲堂,甚至能够为大家提供实训机会,真正的做到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项目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在研究中心,就想做点事儿”

“现在研究中心成立了,老师们聚在一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有收获为原则,大家各司其职,这是很好的事情。既然学院现在有这样的资源,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儿,对学生、对学院,也包括对自己。”学院数字艺术系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志刚老师如是说。陈志刚老师还强调,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同学们提供了真正的实训平台,让缺乏“实战”的同学们将自己的所学真正运用到商业上来,这是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就上手,但通过企业的评价反馈,通过老师们每一阶段的敲打,同学们在专业方面就会有质的飞越。“比如,今天我们参加的‘红点奖’[②],有同学的作品已经入围了,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出来,这是我们的一个突破,在以前,我们的同学们可能对于参加这样国际性的大赛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今年在工作室的同学得到了更多“实战”的锻炼,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所以这次我们很有信心!”陈志刚老师欣慰的说到。他还表示,今后将会重点参加更多的国际比赛,一方面让同学们开阔视野,积攒更多经验;另一方面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对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比如在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上,国际性的比赛都要求同学们用英文进行表达和描述,这对同学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在工作室的工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服务方面主要为学院、数艺系拍摄宣传视频和专业团队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第二部分在系部与学院工作方面拍摄学院重大活动的视频和后期制作;第三部分产学项目合作的板块,则是与都江堰政府强强联手,进行都江堰的地方宣传合作;第四部分原创项目方面,工作室致力于挖掘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为其量身定制影视宣传片和纪录片等内容。希望老师能在工作室里做专业的研究、学生能在项目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中做、做中学。最终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效的运作模式。”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付一君老师介绍说,“现在,我们的堰影传媒工作室正在和地方政府一起做一个国家级的项目,是藏羌走廊上的非遗文化项目,这个项目很大,工作室的师生都参与了进来,由老师带队,目前我们已经到汶川相关博物馆取证,都江堰这边的部分也已经落实了……”付一君老师在介绍工作室项目时,滔滔不绝,可以看出,工作室的老师们对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非常有信心,对当下的工作也是充满激情。

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聚集到一个研究中心、一个工作室,就是想真正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大家定会抱着这样一份决心,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工作室的同学,未来一定会出优秀的人才”

“我们研究中心叫动漫艺术研究中心,我们研究中心有两个主旨,一是艺术,二是原创。我们研究中心的定位有三,一是教学改革实验平台,二是培养未来动漫人才的平台,三是动漫艺术作品的孵化和原创平台。除了项目,现在我在工作室强调的是同学们要搞原创,这样,我们工作室,未来一定会出导演、美术总监等等这样优秀的人才!”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负责人谭小军激动地告诉我们。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谭小军老师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让同学们能通过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做好专业研究、不断完善自己,在自己找到好工作也能帮助别人找到好工作的同时,为中国原创动漫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听起来,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然而,谭小军老师说的斩钉截铁、胸有成竹。为什么能这么有信心?因为谭老师一直走在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的道路上。在谭老师的工作室,对同学和老师都没有任何考核标准,没有条条框框约束,但是师生们总是能自觉自主地完成每项学习、工作内容。谭老师提到,“工作室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同学们从进入工作室到毕业设计再到工作,谭老师针对同学们的每个阶段都会进行相应地专业指导,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工作室走向社会,大多同学都在动漫行业做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毕业生又回到工作室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工作室的同学们分布在了动漫行业的各个岗位。谭老师希望工作室的文化和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希望同学们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找到自己的归属。

谭老师还特别自豪地告诉我们,今年,他带领工作室的同学们参加了中国动漫界最高级别的全国动漫美展,同时还收到了西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邀请,到两所大学进行演讲、展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谭小军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室在大家看来可能是特立独行的,但是我们是正儿八经想为同学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想为东软的文化沉淀、大学精神做出自己的探索。”

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学院坚定推进产教融合,走应用型道路的体现,相信学院学子在这样的模式下能够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结语

“精勤博学·学以致用”是学院的校训,学院人才培养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学以致用”。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学院实施T-C教育教学改革以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融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此外,学院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还注重国际化发展,前不久,学院引进60余名硅谷高层次人才,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添新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国际“朋友圈”,让国际合作、产学合作在东软这篇沃土上开花结果。

 

[①] TOPCARES-CDIO是基CDIO的具有学院特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TOPCARES是东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最高关注的八大能力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即Technicalk n o w l e d g e a n d reasoning、Openminded and innovation、Personal andprofessional skills、Communicationand teamwork、Attitude and manner、Responsibility、Ethical values、Social contribution byapplication practice.

[②]红点奖,源自德国。是与IF设计奖齐名的一个工业设计大奖,是世界上知名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竞赛之一。红点奖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