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让每个学生来到东软之后不后悔
2010年7月6日 编辑:品牌发展部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悠扬的钟声在校园里回荡,这座经历了5•12大地震考验,依然矗立在青城山脚下的钟楼,被视为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地标”和“图腾”。对于38岁的“掌门人”张应辉博士来说,这样的钟声,他再熟悉不过了,从2003年首批学生跨入校园算起,钟声陪伴他,已有7个年头。昨日,坐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阳光灿烂,满目葱绿,余音绕梁,张应辉掐指一算,这样的钟声,每天要响20多次,上课、下课、起床、就寝……菁菁校园里,青春脉动,梦想集结,锵锵而诗意。不经意间,奇迹已经铸就,目标不再遥远——8年前,东软集团授命张应辉入川,创办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8年间,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力倍增,令人瞩目,一所拥有5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22个专业的“中国西部精品IT专业学院”正崛起在青城山麓!

缔造东软速度
在校生规模8年10倍增长

“8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脚下还是一片农田,遍野油菜花。”
2002年6月,张应辉受命入川,创办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党委书记、院长一肩挑。其时,张应辉不到而立之年,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士院长”之美誉。
当年8月12日,古城都江堰,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奠基。继大连、南海之后,东软集团挥师蜀地,兴建第三所职业学院,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拟分三期建设。
2003年10月15日,青城山脚下,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落成,其中,主体工程耗时两个多月即告封顶,一时间,“东软速度”令人啧啧称奇。
2003年12月,荣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学院获得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
2005年,学院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
……
8年间,无论是2003年首度招生恰逢非典疫情,还是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张应辉和他的团队从未动摇——“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打造中国西部精品IT专业学院。”

诠释东软模式
学生一进校就有机会当“CEO”

“目前,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的SOVO公司已完成上百个项目,已有6家SOVO虚拟公司孵化为实体公司,已经毕业的SOVO公司‘员工’100%成功就业!”
让张应辉颇为自豪的“SOVO”,全称叫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为东软学院的所独有。
在SOVO,学生可组建“虚拟公司”,担任CEO(首席执行官)、CFO(财务总监)、CTO(技术总监)、HR(人力资源总监)等角色,按照“公司”的运行方式运营。“虚拟公司”可以得到项目支持,东软创业投资公司等的风险投资也可为其“输血”,“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IT外包、业务流程外包(BPO)、课件开发、网站开发、其他软件开发等业务。
SOVO只是“东软模式”的一个样本、一个注脚。东软学院源于东软集团,东软集团源于东北大学,独特的“基因”使成都东软学极具个性,从教育理念到师资结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在IT院校和专业中可谓独树一帜:
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
东软集团及其所有客户、合作伙伴都是它的教育资源,东软集团每年选拔100名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分派到包括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在内的3所大学为学生授课;
“1321”学期设置,即一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
“2+0.5+0.5”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
“除了让学生掌握IT技能外,我们还注重‘软素质’的培养,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东软模式’解决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IT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张应辉说。

解读人才需求
IT专业毕业生还远远不够

人才滞销,就业不畅……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IT院校及IT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有人感叹:IT专业不时髦了!IT人才不吃香了!
“IT专业毕业生不仅没有过剩,相反还远远不够!”张应辉分析,从战略层面上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而信息化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目前,IT行业已与若干传统行业“绑定”,IT产业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现在,IT产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IT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服务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同时,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向各行各业渗透,IT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全面。在招聘市场上,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人,这实际上反映了IT教育与产业需求不适应、不匹配。”
张应辉表示:“东软既有IT产业的优势,又有多年办教育的经验,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合格专业人才,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从事IT技术类工作,不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受到重用和好评,企业普遍反应学院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

诉说成都情结
办大学是事业而不是职业

“计算机用0、1解决天下难题,道教用阴、阳诠释世界万物。”东软与青城之间的缘份和契合,或许早已注定。
随着东软学院在青城山麓安家,东软园区、中唱基地、动漫基地等相继落户,青城山镇在旅游胜地之外,又有了一个别号——“智慧小镇”。今天,科技与人文在这里相得益彰,年轻的东软学院与古老的青城山相映成趣,美丽的东软,已经成了青城又一胜景。
8年前,当“少帅”张应辉告别沈阳,第一次来到成都时,一切都是未知数,当时的他并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这里扎根,一干就是8年!一路走来,尽管与妻儿远隔千里,尽管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他却矢志不渝:“希望在这里长久地呆下去!”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还有他挚爱、眷恋的事业,即便是在地动山摇时,信念也从未改变,对他而言,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26岁担任东软长春公司总经理,30岁出任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院长,与做企业相比,做教育似乎更令他倾心、牵挂,“教育是个良心活,如果没把一个好苗子培养成才,那就等于干了一件缺德事。”张应辉说,与办企业不同,办大学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至于教育理想,往大处着眼,“是为IT产业、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带领更多的人走向成功,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往小处着想,“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来到东软之后不后悔!”
8年来,张应辉和千千万万成都人、都江堰人、青城镇人一样,切身感受着城镇的变化,并为之欣喜,“刚来那会儿,我从成都的住地出发,先得到茶店子,再到都江堰、青城山,途中要花4个小时!”而现在,随着IT大道、成灌快铁贯通,成都市区到青城山的车程缩短到50分钟以内。
8年来,在大家眼中,他还是那么热忱、爽朗、朴实,笑容如昨,依然灿烂、温暖、清澈。
8年来,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陆续来到青城山脚下,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仁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和他一样,选择了定居青城,驻守东软。


张应辉: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教授,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潘波